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留言 |
子千 舵手

注册时间: 2007-05-17 帖子: 2555 来自: 邵阳
|
第 1 楼 发表于: 2007-06-29 20:19:08 发表主题: 咸水妹的前世今生---子千谈岭南 | |
|
这几天到广州办点事情,寄寓于海珠区,傍晚信步闲逛,竟看到了康乐里的牌坊在斜阳里出现,我不禁又记起了很多故纸堆里往事,想起了一个古老民族沧桑的过去。
一直以来,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广府人是珠三角的原住民,其实他们错了,只有散居在客村以南以康乐里为代表的海珠区,还有芳村到南海顺德一带的那些上岸的蛋民才是这片土地真的的原住民,一千五百年前他们有一个名字叫骆越,岭南大地最后的越人。在大汉族主义盛行的南宋,他们被列位贱民,举族赶入了水里,不入四民之列,永世不得登陆。雍正出于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同情,革除了疍民的籍属,还归平民,但是政治上的举动并没有改变蛋民在岭南的经济地位,他们依然在水上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中华民国出于尊重,改称他们疍民,而他们的女人就是岭南人尽皆知的咸水妹。
由于被汉人剥夺了土地和岸上经营权,疍民只能是以捕鱼为生。疍户的男子,“鲜有不为渔夫者”,珠三角一带日常所食之鱼、虾、蚬、蛤等,大多来源于疍户。另外,运货也是另一种生计。在马路未开以前,城中货物之转运也全仗疍户的船只,当时这些疍家男子,万分忙碌。但是自从道路日渐通达之后,他们的生涯遂也渐渐冷落。再加上渔霸和地方官府的盘剥,遇上鱼虾稀少的季节,生活就无以为继。
于是在渔霸和黑帮的暴力下,疍民不得不走上另一条屈辱的谋生之路,咸水妹应运而生。由于疍家女子多数都有一幅动听的嗓子,流离漂泊的生涯中她们创作出了一种曲调,被称为“咸水歌”,于是她们就成了咸水妹。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面咸水妹的风光比起来,真正咸水妹的生活相当的凄凉。为了生活,白天她们做手工赚钱,如削竹裁衣、纺织等,晚上则只能靠愁苦哀怨的咸水歌吸引客人,以“叫艇”为生,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类似西关“一文鸡”似的生涯。
世间很多东西,重复千遍就变成了习惯,千年贫困生活的煎熬,也让这一不合道德的方式成为一个民族习惯。以至于所有的咸水妹在生下一个男孩后就要踏上叫艇的生涯。期间,也有很多女子抗争过,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后在妥协下出现了一种与嫁人并行不悖的生存方式--自梳。不愿意叫艇的咸水妹,选择了自行梳起发髻,一世不再嫁人。从晚清缫丝工业在珠三角兴起之后,自梳一度成为一种时尚。
直到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彻底打碎了民族歧视的枷锁。毛主席一声一声令下,九十万疍民洗脚上岸,散居到两广大地各个公社,咸水妹才真正由贱民翻身做了主人。康乐里就是咸水妹上岸的一个重要的据点,它见证了咸水妹愁苦凄凉的过去,见证了叫艇历史的故去,也见证了咸水妹的新生。
四十年后的今天,走在珠江的水边,已经分不出咸水妹跟广府妹了,再也没有人穿着唐装带着头巾了,作为一个民族,疍民已经彻底融入了汉族,甚至广府人本身都很少还有人记得这个民族过去的存在。只有招展的花船依旧在旧照片里摇曳,只剩下艇仔粥和民歌《月光光》里的某些歌词还在低吟着那段尘封的历史“月光光,照地台,虾仔你乖乖瞓落床,阿妈听朝要对人笑,阿爸条底裤晾到天光……” _________________ 身后有人喊我的名字,我没有回头,因为我知道,此生注定飘零……
欢迎到我QQ空间灌水
http://user.qzone.qq.com/65948349 |
|
返回页首 |
|
 |
Robot
|
|
返回页首 |
|
 |
子千 舵手

注册时间: 2007-05-17 帖子: 2555 来自: 邵阳
|
|
返回页首 |
|
 |
岁月闲人 大副

注册时间: 2006-02-07 帖子: 867 来自: 湖南衡阳
|
第 3 楼 发表于: 2007-06-30 17:11:34 发表主题: | |
|
我来帮你顶。。 _________________ ---------------------------------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http://www.ayinsky.com
--------------------------------- |
|
返回页首 |
|
 |
子千 舵手

注册时间: 2007-05-17 帖子: 2555 来自: 邵阳
|
|
返回页首 |
|
 |
|